新聞點評是新聞評論的一種
新聞點評是新聞評論的一種,是對新聞中的具體事實進行畫龍點睛式地評說。形式簡短,內容精煉。點評者依據新聞內容,或鞭撻或褒揚,或鄙視或同情,是非分明,立場鮮明地表達觀點。 1、讀懂新聞。認真閱讀,了解有關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關細節,把握精神實質,為點評打下基礎。 2、評在點上。抓主體,抓要害,抓事件的本質(透過現象到本質),準確提煉出觀點。新聞點評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為:某某事件怎么樣,折射出社會中的何種現象(或反映了社會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種問題),對這類現象我們該怎么做。 3、評得有理。點評雖短,并非淺薄、平淡。點評要精當、獨到,以理服人。旗幟鮮明、是非分明地把我們或褒或貶的態度表述出來:或引導人們向善,或勸戒人們警醒,或引起人們深思……不可憑空漫說,言不及義,無理取鬧。 4、評得生動。點評講究藝術性,言簡意賅,力求新穎、鮮明、生動,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點評示例】 1、新聞點評就是用簡約的文字對新聞進行評論,請點評下面這則新聞。要求:見解獨到,是非分明,不超過30字。 新學期初,某大學愛心社聯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為期3天的“愛心大巴”免費接站活動,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學。由于受到返校大學生的懷疑、猜測,乘客寥寥,而無償提供的礦泉水和小點心也因無人問津成了擺設。學子們的愛心變成了傷心。 [參考答案] “愛心大巴”遭懷疑,大學生不信任感拷問學校教育,折射社會“愛心”現狀。 (解答本題時可以作如下分析:材料中反映的問題很明確,大學生獻愛心,這是善舉,這一善舉應當表揚,但現實情況卻是這一善舉卻遭到懷疑、猜測,而且不是一兩個猜測,是“乘客寥寥”!這實際上是反映出的是一個整個社會心態的問題,是整個社會在長期培育人與人之間的愛心上出了問題,以致于當人們真心去獻愛心時,引起了人們懷疑或誤解。也可以這樣說,是“愛心”失去了成長壯大的“土壤”,沒有了立足的根基,發展的動力。如果我們有一個真誠關愛的社會氛圍,人與人之間真誠友善,互敬互助,那么在“愛心”的“土壤”就會出現,“愛心”的善舉就不會遭此冷遇。) 2.請點評下面這則新聞。要求:見解獨到,是非分明,不超過30字。 “對玩沒有興趣,只希望自己能更出色”,“呆在家里是因為找不到玩伴”,“沒有感興趣的活動,寧愿選擇練琴”——暑期已過大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中小學生在這個暑期都感染了“玩無趣”情緒,對于出門玩兒幾乎提不起興趣。 [參考答案] 大人們剝奪了孩子們玩的權利,孩子感到“玩無趣”,當前教育現狀堪憂。 3.點評下面一段新聞,要求:語句簡明,見解深刻,是非分明,不超過20個字。 據報道,漢語正在崛起,逐漸躍升為新強勢世界語言。目前,全球已有85個國家的2300余所高校開設漢語課程,3000萬外國人正在學習中文。國外有關專家預測,未來10年,新的“必學”語言可能是中文;到2050年,在互聯網上使用的語文將有30%至40%是華文。 [參考答案] 漢語的崛起根源是“中國的崛起”。 4、請你就下面這一類社會現象,談談看法。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楚。 臺灣歌星周杰倫一曲《東風破》,風靡一時,于是,許多從不喜歡民樂的年輕人找來古曲《東風破》欣賞;北師大教授于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宣講《論語》,由此《論語》成為街頭巷尾人們的談資;大型電視節目“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很多人再讀《紅樓夢》,“紅學熱”再度升溫。 分析:①抓準評論現象的實質——傳統文化借助現代娛樂傳媒熱鬧一時。②拿出己見,簡要論述。(好,好在哪;不好,為什么) [參考答案] ①傳統文化借助現代傳媒,重新煥發了生命力,這有利于中華文化傳承。現代人往往覺得古典文化距離自己非常遙遠,但流行歌曲、電視節目可以拉近這種距離,從而發揮現代傳媒受大眾喜愛的優勢,推動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②人們盲目追隨時尚,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心態浮躁。傳統經典應被大眾熟知,但如果只因流行音樂、電視節目而去關注它,那么,只是湊熱鬧,并不能深入了解其精髓,對傳承優秀文化不利。 5、新的一年各種言辭華麗的短信依舊是很多市民拜年的寵愛。“收到的都是網絡寫手寫的短信,這些祝福沒誠意。”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市民對這樣的短信開始厭倦。 [參考答案]短信是一種省事和簡單的拜年方式,但是一味地重復轉發網絡短信,雖然這樣的重復是善意的,也會把拜年形式化。短信內容如果沒有自己的語言,這樣的祝福是虛偽的,是缺乏誠意的。有的就是家人之間的拜年,也采用發送網絡短信,還不如簡單地打個電話,道一聲平安。 【訓練】 1、因為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記者近日發現我省已有部分學校專門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然后重新編排后再發給學生學習。 2、對于“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獲得幸福”的爭論,從來就沒有間斷過。現年52歲的郭明義,在鞍鋼工作28年收入29萬元,他捐獻了12萬元;參加無償獻血20年,累計獻血6萬毫升,是他自身血量的10倍……“只要是有益于黨和人民的事,我就要天天做,每做一件,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頭,越做越有勁!”這就是郭明義追求和體驗幸福的真實寫照。 3、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新浪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語文教材大換血”。他列舉出20多篇被“踢出”語文教材的經典課文,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少數語文教材的編者認為魯迅作品語言艱澀,內容已很不時代化。 4、3月14日,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在日本巖手縣大船渡市準備展開救援工作。來自中國的救援隊當地時間13日抵達日本受災嚴重的巖手縣大船渡市,并于14日清晨7點從集合營地出發,與日本當地救援隊一起展開搜救工作。這是地震發生后來到當地參與救援活動的第一支國際救援隊。 5、“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惠州日報》記者接到市民王小姐投訴,她質疑在超市買的速凍蝦丸、蟹肉棒成分和名稱不符,所謂的海鮮丸類食品里面并不含名稱中所提及的海鮮成分。營養專家提醒,這些海鮮丸很多都是其他食品專用調味劑調出來的,從營養角度上,建議市民少吃。 6、4月23日是第16個“世界讀書日”,百年辛亥革命之城——武漢也迎來了一場專為讀書人準備的盛宴。第二屆“全民創新閱讀”活動——“文化湖北慧更好閱讀湖北,I DO!”于當日正式啟動,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民眾參與積極,社會反響異常強烈。 7、4月24日,75393人在武漢市14個考點參加省公務員考試,人數創下歷史新高。 答案示例 1、①傳統文化經過百年衰微,隨著民族崛起和經濟發展,越來越被人們認同和重視。我們應該珍視我們的文化,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寬容,才能把自己的文化繼承發展下來。 ②比刪課本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不盲從。國學經典作品中或許有一些不合時宜的東西,這就更需要社會或教師理性思考和引導,而不是一“刪”了之。 ③閱讀設置禁區本身就是不科學的。如果說低齡兒童在自由閱讀上有困難,但高中生已經有了自我分辨的能力,也已經具備比較完整的歷史知識,如果讓他們也讀一些“刪節版”的東西,豈不是因噎廢食? ④對傳統經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給學生造成誤解和誤導,使學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鑒別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其糟粕”,不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⑤國學著作中肯定有精華,但一些封建社會的倫理原則與現代公民精神存在反差。因此,學習和閱讀經典,吸收精華,刪除糟粕,倡導現代公民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2、①幸福指數是與幸福觀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如果郭明義的幸福觀得以弘揚,如果郭明義的幸福觀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大家都像郭明義一樣,我們的社會自然會處處呈現出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幸福指數自然會不斷提升。 ②幸福觀與價值觀密不可分。于人為善,才能于己為善。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從幫助別人中體驗幸福,才會享受他助的更大幸福。 ③境界有多高,幸福就有多遠;胸懷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廣;善德有多厚,幸福就有多深。郭明義奉獻的幸福觀,讓我們贊嘆、欽佩、肅穆、敬仰。 3、①歷史不容忘記,卻可以寬恕;爭端難以避免,卻可以和解。糾纏于仇恨之中,只會讓沖動淹沒理性,讓冷酷替代慈悲,讓偏執驅趕寬容。 ②當中國救援隊出現在鄰國斷壁殘垣的震災現場,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人類共御災害的勇氣和決心。 ③在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放下心結,以愛的名義去悲憫。傷痛因關懷而紓解,紛爭因包容而消解,生命因愛而堅強。 4、食品安全容不得半點“寬容”,維護食品安全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對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不但要以誠信來引導商家,更應該依法嚴懲。 5、生活因讀書而充實,生命因讀書而精彩,文化因讀書而交融,社會因讀書而和諧。一個地方具有熱愛讀書的追求與夢想,這個地方就會充滿活力和希望。 6、①年輕人愿意通過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不是壞事,可提高公務員隊伍的素質,形成良性的精英吸納機制。社會應倡導年輕人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在各行各業成長成才。 ②“公考熱”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還不夠暢通,自主創業氛圍不夠濃厚。“公考熱”背后真正的原因則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衡,如果這一點得不到改善,“公考熱”很難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