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時1 根據看到物體的形狀確定物體的擺放
根據看到物體的形狀確定物體的擺放 教學內容: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81頁信息窗2 第2課時紅點3 教學目標: 1. 在根據確定方位看到的形狀來想象物體的擺放方式的過程中,實現幾何體和平面視圖之間的相互轉化。 2. 經歷觀察、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3.通過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精神,培養運用數學進行交流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根據看到的形狀想象物體的擺放方式。 教學難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想象力。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每個小組20個小立方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談話:同學們,我們今天繼續走進商場里存放貨物的倉庫去看看,好嗎?請看屏幕。(出示書80頁情境圖) 談話: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有序說出: ⑴小明從推車的正面看到的形狀知道了,小亮從推車的上面看到的形狀不知道,小麗從推車的側面看到的形狀也不知道。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能提出: ⑴小軍推了幾個箱子呢?又是怎么擺放的呢? ⑵小麗、小亮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狀呢? 二、自主學習,小組探究。 拋出問題:如果小軍的推車上有4個箱子的話,想一想,又是怎么擺放的呢? 溫馨提示: ●從正面看到的是“ ”是什么意思?應該如何進行擺放呢? ●動手擺一擺,會有幾種擺法?交流一下。 ●擺后看一看,從正面看到的還是“ ”嗎? 學生在提示下進行探究,教師巡視,了解并掌握學生不同的方法。 三、匯報交流,評價質疑 ㈠問題1:“ 4個箱子,從正面看到的是“ ”,如何擺放呢?” 1、組內交流。 首先,組內成員展示擺法,并介紹過程。 然后,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展示盡可能多的做法,準備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分組擺放好,并標明正面所在的位置,形成對外展示的窗口。 預設學生擺法:(有條件的學校可分組投影展示,也可讓學生下位巡回參觀) …… 師小結:同學們能根據我們看到的形狀來想象物體的擺放方式,并且想出了這么多種擺放方法,看來在倉庫里擺放貨物也有很大學問。 師質疑:我們在擺放過程中要注意什么問題呢? 學生交流后得出結論:4個箱子不能多也不能少;擺后一定要再看一看是否符合要求。 ㈡探究問題:“小麗、小亮看到的又分別是什么形狀呢?” 1、學生作圖,準備全班交流。 學生認真繪畫,教師巡視并尋找交流素材。 2、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學生展示做法。 從左面看: 從上面看 從左面看: 從上面看 從左面看: 從上面看 …… ㈢再次探究:如果增加1個小立方塊,在不改變正面看到的“ ”的前提下,你能很快放入你們原來所擺放的圖形中嗎? 學生嘗試擺放,并找到擺法。 學生:只要放在正面看到“ ”的后面或前面,放在哪一排都可以。 繼續質疑:如果再增加1個、2個、3個……呢? 學生繼續嘗試,并很快找到答案。 結論:在不增加高度和寬度的基礎上,在這兩排的后面或正前面擺,擺多少都可以。 質疑:如果從正面看到的形狀是“ ”的話,能具體知道立方體的塊數嗎? 學生交流得出結論: 只確定其中一個方位看到的形狀時,判斷不出立方體的塊數。 教師再次發問:如果從正面和側面看到的都是“ ”,最少需要幾塊小立方塊呢?最多呢?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分組嘗試擺放,教師巡視并作指導。 學生匯報: 如圖: 結論: 最少2塊, 最多4塊。 追問:如果從正面和側面看到的都是“ ”,最少需要幾塊小立方塊呢?最多呢? 學生思考后,并嘗試擺法并得到結論:最少3塊,最多9塊。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如果從正面和側面看到的正方形的個數都是m個話,那么最少需要m塊,最多需要㎡塊。 四、抽象概括,總結提升 同學們,今天又一次走進了倉庫,在通過想一想、擺一擺、看一看的方式下,我們可以根據確定方位看到的形狀來想象物體的擺放方式,同時也知道了: ●確定一個方位看到的形狀和立方體的塊數時,可能有多種擺放方式。 ●只了解一個方位看到的形狀時,小立方體的塊數可以有很多個。 ●如果從正面和側面看到的都是“ …… ”的話,可以了解最少與最多問題。 五、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按要求擺一擺。(課本83頁第4題中的第⑶小題) 溫馨提示: ①想一想,從上面看是“ ”是什么意思? ②按題目的要求擺一擺,試一試,會有幾種擺法? 2、用5塊相同的正方體木塊搭成右圖的樣子。 下面的圖形分別是從哪一面看到的? 正面 上面 右面 溫馨提示: ①指一指,右圖中哪個方位是正面、上面和右面呢? ②連一連,你有什么發現? 本題是從正、右、上3個方向全方位觀察疊放物體形狀的題目。練習時,把連線看作線索,重點應放在“發現了什么”上。通過發現觀察到的圖形的異同,加深對觀察方法的理解。 3、游戲——“我是小巧手”。(選做題) ⑴從前面看到的圖形是 ,你有幾種搭法?至少需要( )塊小正方體木塊。 ⑵如果從前面看到的圖形是 ,從右面看是 ,至少需要( )塊小正方體木塊才能搭成。 溫馨提示: ①想一想,擺一擺,再看一看。 ②拿一拿,在你搭的幾何體里,試著拿走1個立方塊后,看看還符合要求嗎? ③多嘗試幾次,交流并思考:最少需要幾塊才能搭成呢?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整理,師點名匯報,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整理回顧,使知識更加系統,將知識打成捆讓學生背回家。】 板書設計: 根據看到物體的形狀確定物體的擺放 ●確定一個方位看到的形狀和立方體的個數時,可能有多種擺放方式。 ●只了解一個方位看到的形狀時,小立方體的個數可以有很多個。 ●如果從正面和側面看到的都是“ …… ”的話,可以了解最少與最多問題。 使用說明: 1、教學反思:回味課堂,我感覺亮點之處有: ⑴把握思維起點,激發探究興趣。 學生學過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知道了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的形狀有可能是不一樣的。教學時應借助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他們先想一想,再擺一擺、看一看,能夠較好的通過觀察驗證自己的想象,感受數學的奇妙與變化,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究興趣。 ⑵重視觀察方法的指導。 教材中所說的正面、上面、側面是指觀察者正對物體所相應的面。因此,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弄清楚誰是觀察者,模擬情景時,學生看事物的角度要和圖中人物一致,并且實現要垂直于所觀察的面,學生的位置在觀察過程中不要發生變化。由于學生觀察角度的偏差,可能出現問題,教師要注意指導,并引導學生學會想象。 ⑶巧設活動,化解難點。 在教學“只了解一個方位看到的形狀時,小立方體的個數可以有很多個”這一知識點,設計了“如果增加1、2、3……個小立方塊,在不改變正面看到的形狀的前提下,你能很快放入你們原來所擺放的圖形中嗎?”的活動,還有在教學“最少需要幾塊立方體時”,設計了“拿一拿,多嘗試幾次”的活動,有效化解了本節課的難點。 2、使用建議。教學本節課時,可先出示觀察到的圖形,然后引導學生一邊想象,一邊操作學具,并鼓勵想出盡可能多的擺法。最后通過集體交流,相互觀摩不同的擺法,體驗疊放物體擺法的多樣化。 3、需破解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對從上面看到的形狀還不好判斷,怎么辦好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