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戰爭何時了》教學設計2套
2019-2020年小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戰爭何時了》教學設計2套一、教材解讀: 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旋律,但是世界并不太平,許多地方仍然籠罩著戰爭的陰云,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戰爭何時了》是六年級(下)《品德與社會的》一篇課文,它以兒童的視角詮釋了戰爭的殘酷。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分別是戰爭——人類最大的災難,和平——人類永久的期盼,中國的鋼鐵長城。可以分4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作為第一課時,主要解決第一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有兩塊——戰爭中的兒童和硝煙彌漫的戰火。這些內容,文本從兒童的視角來審視戰爭給人類社會的災難。二、學生實態分析:作為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在現代媒體強大的能量面前,不可能對戰爭一無所知,因為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反恐戰爭等詞匯充斥著各種媒體的版面。但是這些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的災難學生不一定能比較全面的了解,而戰爭對于兒童生存、生活的威脅媒體忽視,報道比較零散,因而學生不可能有很感性的認識。而戰爭發生的原因的錯綜復雜,并不是小學生能理解的,因而在教學時教師只是點到為止,有關戰爭進程的知識點,則不做具體介紹。三、教學目標:1.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現代局部戰爭的大致情況。2. 了解戰爭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感悟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害,使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兒童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丟掉性命,并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的兒童產生深切的同情。3. 懂得和平生活來之不易,體會和平的美好,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其中的第二點應該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四、教學設計: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需要對文本順序進行調整,對教材內容重組,并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勢,適度進行補充,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體驗,激發學生的共鳴。本課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走近戰爭,激發情感播放有關戰爭新聞紀錄片片斷,展示大轟炸的慘烈畫面,引發思考:這樣的人間地獄是什么造成的?從而直奔本課主題——戰爭。第二部分:走進戰爭,了解戰爭1.自學課文77頁“第一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表格的填寫。2.組織交流填寫情況。3.進行討論:人類社會爆發了那么多的戰爭,為什么把這兩次戰爭會稱為“世界大戰呢”? (把教材最后的內容放在前面教學,是讓學生首先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的羅列來感知戰爭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的影響,完成教學目標一。)4.朗讀《二戰以后的現代戰爭》,組織交流課前收集到的二戰以后的局部戰爭資料。(學生的生活不可能脫離現實生活,教材僅僅介紹了學生并不熟悉的海灣戰爭,顯然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提供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資料的平臺,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中,使學生了解當今世界的熱點戰爭和對中國產生巨大影響的戰爭,并引導學生知道和平年代并不和平。)5.進行討論:什么原因讓人類樂此不彼制造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第三部分直面戰爭,揭示罪惡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1.小組討論,交流,戰爭給人類人會帶來了哪些災難。全班匯報,展示材料,具體揭示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浩劫。教師根據情況,相機出示戰爭引起的“環境災難” “人員傷亡” “大量難民” “經濟破壞”“ 文物毀滅”“ 矛盾激化”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危害市多方面的,在學生互相交流、互相補充的過程中,學生對戰爭的認識逐漸立體化、深刻化,教師出示的新聞圖片真實地再現了戰爭各種危害,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以及戰爭反人類的本質。) 2. 組織探討:戰爭給兒童帶來了什么?(1) 解讀新聞照片:被槍彈擊碎玻璃后的眼睛 這是一雙怎樣的眼睛?(2) 組織交流戰爭中兒童的生存狀態。 (引導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到的戰爭中得兒童的生存狀態,各種兒童流離失所、受傷死亡、淪為孤兒、緊張恐懼、茫然仇恨等新聞紀實將震撼學生的心靈,而非洲內戰中《饑餓的兒童》的視頻會給學生的靈魂進行一次洗禮。這部分教學旨在強化學生對戰爭殘酷性的了解,強化學生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兒童生活悲慘的了解。)(3) 再次走進同齡人,走進不一樣的童年 。 播放小資料《戰爭中的兒童》(看似多于,其實小資料不僅給學生展示了兒童在戰爭中傷亡的數據,并且圖片的又一次播放,讓學生進一步拉近了生活在戰爭環境中同齡人的距離,惋惜、同情之情油然而生。)(4) 配樂朗讀《請把我埋得淺些》,交流感受(故事在《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中緩緩講述,催人淚下,發人深省,學生壓抑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釋放,并對人性的力量產生了獨特的感悟。)(這部分教學意圖從宏觀到微觀,從整個人類社會到兒童生活, 這樣從面到點,就層層深入地展示戰爭所帶來的苦難,從而感受到生活在和平環境中多么幸福。)第四部分:總結課文,課后延伸1.我想說: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和我一樣也不能平靜,哪你想對那些生活在戰爭中的同齡人、對制造戰爭的人、對生活在和平環境的同學說些什么呢 ?選擇一個說說。(讓學生選擇一個對象,把自己學習本課的最深的一點和同學分享,給予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對戰爭中兒童的深切同情,真情流露;對戰爭販子的譴責和質問,擲地有聲;而對和平年代美好生活的幸福感發自肺腑。)2.小結。3.繼續上網了解和和平有關的節日,中國人民是怎樣維護和平的?下節課我們再做交流。五、教學反思:在本次教學實踐中,我多次運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通過探究學習、啟發引導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結合我校校本課程新聞文化而展開。課前讓學生大量收集有關戰爭的新聞圖片,尤其是戰爭中兒童的生存狀態,各種兒童流離失所、受傷死亡、淪為孤兒、緊張恐懼、茫然仇恨等新聞紀實將震撼學生的心靈,而非洲內戰中《饑餓的兒童》的視頻更是給學生的靈魂進行一次洗禮。這樣旨在強化學生對戰爭殘酷性的了解,強化學生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兒童生活悲慘的了解。《戰爭何時了》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現代局部戰爭的大致情況。2、了解戰爭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感悟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害,使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兒童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丟掉性命,并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的兒童產生深切的同情。3、懂得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激發學生對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教學重難點:了解戰爭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感悟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害,使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兒童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丟掉性命,并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的兒童產生深切的同情。教學準備:1、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2、學生收集有關的近代戰爭以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的資料。教學過程:一、走近戰爭,激發情感1、播放錄像片斷:同學們,我們都不曾經歷過這樣的畫面,然而在60 多年前,這樣的畫面出現在許多城市鄉村,隆隆的戰機呼嘯而過,從天而降的炸彈、沖天的火光,凄厲的警報,到處是濃煙滾滾、殘垣斷壁,到處是叫聲哭聲、匆匆逃離,到處是血流成河、尸橫遍野…… 同學們,是什么造成這樣的人間悲劇?2、學生回
|
- 關 鍵 詞:
- 戰爭何時了 2019 2020 小學 品德 社會 六年級 下冊 戰爭 何時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