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分析與高三一輪復習
2014年高考新課標全國文綜卷I政治試題分析一、 題型與結構1 題型結構基本保持穩定新課標卷I政治試題題型基本沒有變化,包括計算題、圖表題、材料分析題、觀點評析題等基本類型;四個必修模塊分值分布大體相當,《經濟生活》30分,《政治生活》24分,《文化生活》16分,《生活與哲學》30分。2 試題排列順序有所微調試題排列順序與2013年相比有所微調。第12題為計算題,第13題為圖表題 ,第15題為政治生活題目,第16題為經濟生活試題,第19題為文化生活題目,第20題為生活與哲學題目。客觀題中,一材多答題型試題為4道題,分別是第15、16題和19、20題,比2013年多一倍,且同一材料下面的兩道試題均分屬于不同必修模塊;39題第(3)問開放性較大,知識范圍不待定,既可以從生活與哲學角度作答,也可以從文化生活教育創新角度作答,此種設問方式,考查方式在新課標全國卷中首次出現,值得關注。3 整體難度與2013年基本持平客觀題的總體難度略微降低。主要表現為第12題計算題難度明顯下降,且數據簡單,運算過程簡單;第13題圖標曲線題比2013年第12題難度有較大下降;此外生活與哲學試題考查的綜合度下降,總體難度比2013年簡單。主觀題難度加大,究其原因在于對知識的微觀考查力度加大,試題更加靈活,設問針對性明顯加強,考生簡單羅列教材知識點不能有效得分。總體而言,客觀題難度略微降低,主觀題難度有所加大,整體難度保持穩定。二、 亮點與特色1 緊扣考試大綱,突出考查基礎、主干知識新課標卷I政治試題,以能力立意,充分體現了選拔性試題特征,同時繼續加強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考查。例如,第13題考查了“影響消費的因素”;14題考查了“企業的經營者”;第15題考查了“民族自治和民族關系、原則”;第16題考查了“財政”;第17題考查了“基層民主自治”;第19題考查了“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交流融合”;第20、21、22、23題考查了“聯系、發展、矛盾、認識和實踐、辯證否定、價值觀”等哲學核心考點;第38題考查了“政府依法行政、轉變職能”“市場機制”;第39題考察了“文化創新”“意識的作用”等基礎主干知識。2 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歷史使命和學科特色命題立意高屋建瓴,充分體現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反映了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歷史使命和學科特色。試題集中體現國家意志,緊緊把握時代脈搏,顯性考查學科知識,隱形宣傳和落實國家打針方針,弘揚主旋律。仔細分析試題,不難發現試題立意高遠,改革創新這一主線貫穿試題始終。3 貼近社會生活,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試題既考慮到對國家意志的滲透、大政方針政策的考查,又十分關注和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實際,將二者巧妙結合起來。例如第12題考查了存款利息計算問題等。同時試題凸顯社會熱點,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例如第20題引用習近平講話,闡明中國實現中國夢堅決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對某些國家一再散布“中國威脅論”的回應和批駁;第39題涉及教育改革,既與學生密不可分,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話題。4 輕宏觀重微觀,注重考查思維過程與思維能力仔細研究近五年試題,主觀試題考查逐漸明晰地呈現這樣一個特征:設問角度和知識點考查,由宏觀敘事、綜合寬泛型向微觀深入、具體針對型轉變。這一特征在2014年試題中體現得尤為淋漓盡致。如第38題、39題。38題第一問設問 “結合材料一,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說明我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此題設問似乎很寬泛,但是結合材料背景(我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難發現,此題只能運用“政府”相關知識回答,而且要有針對性,即針對背景材料一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具體做法,有針對性地選擇“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職能、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提高服務水平”這幾個角度作答。38題第二問“政府放寬市場準入規則會增加市場活力,最終使消費者受益。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放寬市場準入規則是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消費者受益的”。準確作答此題,必須抓住三個具體關鍵點:第一要針對“放寬市場準入規則”這一話題背景,不能出其左右而言它,否則就會跑題;二是要運用“市場機制的作用,即市場如何通過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發生作用”這一特定知識分析和回答問題;三是問題的落腳點必須是“如何使消費者受益”,而不能回答企業或政府如何受益。此題的切入點非常微觀,考生作答時要針對性切不可泛泛而談。5 注重選拔功能,兼具思想性和教育性高考試題的基本功能是為高校選拔人才服務。新課程卷I政治試題,在知識考點分布、能力 、過程和方法考查等方面,都具備了應有的難易度、區分度和命題技術水平。同時滲透了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查。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三維目標中最深層次的教學目標,是三維教學目標之靈魂所在。在命題材料選取、命題立意和知識點考查三個方面,或明顯,或潛移默化地滲透這一目標,充分體現了思想政治學科的思想性和教育功能。三、 不足與缺陷1 試題形式相對單一,客觀試題的綜合度有所欠缺除了第13題是圖表曲線題外,其他試題均為文字材料型試題,略顯單一。2 邏輯角度考查單一,忽略“怎么辦”“措施類”能力考查。3 個別試題學科特點不明顯,知識范圍、角度模糊。 高三一輪自主復習的反思一、 師生對照的考點解讀【問題現狀】高三教師經常有這樣的感概:“上次這個問題才講過你就不記得了!”類似問題背后固然有遺忘的必然,還有對“我講了和他會了統一”這個問題的反思。2012年我對文科(四)班學生做了關于知識的記憶系統調查,學生普遍覺得記憶容易遺忘比較混亂迷茫。信息的傳遞量和接收量不是必然相等的,由于各種因素的干擾總有損耗。提高信息接收效率,從主觀方面就需要改變接收者的狀態,由被動地接收變成主動地捕捉。也就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讓他們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有針對性、有比較的講解,師生對照考點,達到預期效果又不增加學生負擔。【目標意識】對照考點通讀教材,認知單元結構和主干知識,理解建構單元知識體系。如果把知識的復習看做一個項目工程的話,一輪復習重在知識的深入,縱向有深度有層次的把握考點及考點間的縱向聯系,區別于二輪復習重在知識的發散橫向聯系知識之間的聯系。【操作流程】教師的任務:課堂引導學生對照教師和同學的知識建構,有針對性地進行考點講解。包括:⑴指導學生填寫預習案,在此基礎上構建知識結構體系。⑵課堂組織討論,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學生的樣例知識體系,給出教師整理的單元結構,引導學生比較分析。⑶對重難點解析深入。⑷對預習中知識整理的有代表性的問題給出正確的清晰的回答。學生的任務:有目標意識的把握知識的深度和縱向聯系。包括:⑴填寫預習案對照考點通讀教材。⑵初步認知單元知識結構和主干知識,根據自己的理解建構知識結構體系,并深入總結重難點形成自己的見解。⑶課堂結合教師的知識體系展示和自己建構的知識體系對比分析。⑷完善整理筆記,形成自己的對知識的見解。【復習誤區】復習課
|
- 關 鍵 詞:
- 試題 分析 一輪 復習

關于本文